|
什麼是服務-學習? |
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教育的模式,透過有計畫安排的社區服務活動與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,以完成被服務者的目標需求,並促進服務者的學習與發展。 反思(Reflection)與互惠(Reciprocity)是服務學習的兩個中心要素。」(Jacoby,1996) |
|
經驗學習的理論淵源 |
經驗教育模式力求建構一個能夠探討與加強教育、工作和個人發展之間的重要聯繫…,強調運用體驗學習方法在課堂和"真實世界"之間建立的重要聯繫(Kolb,1984)。 |
|
|
 |
杜威(John Dewey)的教育思想,是傾向於反傳統教育的。傳統教育的方式,認為教育是由外而形成,有外在的教育目的與原則去指導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。杜威認為教育是一種生活,也是一種經驗的重組,所以不需任何目地,「教育即生長」,「教育即生活」,「教育即經驗之生長與重組」,「學校即社會」,「從做中學」。 |
 |
庫爾特‧勒溫(Kurt Lewin,1890~1947)美國社會心理學創立者,勒溫將格式塔心理學原理擴大用於團體社會行為的研究。他指出任何一個群體都會具有格式塔的特徵:團體是一個整體,團體中每個成員之間,都會有彼此交互影響的作用,他認為團體中每一成員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動力。此即勒溫提倡的團體動力學(group dynamics)。 |
 |
皮亞傑(Jean Piaget,1896~1980)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,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。 經驗教育把學習看作是結合體驗、感知、認知與行為四個方面的整合統一的過程(Kolb,1984)。 |
|
|
服務-學習與青年的關係 |
青年角色的轉變 |
 |
 |
資源使用者 ─ 資源提供者 |
 |
被動觀察者 ─ 主動學習者 |
 |
服務消費者 ─ 服務製造者 |
 |
無 助 者 ─ 社會改變中的領導者 |
|
|
|
服務-學習的反思 |
服務-學習(Service-Learning)之間的連結(hyphen)代表反思將社區服務與課業學習的經驗互相連結。 |
|
Sarason(1984) 「你不是靠做中學……而是以思考-行動-思考-行動的模式學習…關於『做』這件事,例如體驗,有時候並不涉及腦力活動。」 反思能夠讓個人以現在所遇到的問題,來回想過去的經驗,檢討自己的行為作為未來行事的新標準。
我的學思歷程~張忠謀Aug 12 Tue 2008 有人說我有一個沉思的習慣,我從來沒有想到"沉思"兩個字,我自己都是用"苦思"來形容。 我是有個苦思的習慣,平均每天總有一個小時左右,我什麼都不做,我就坐在椅子上想,唯一陪伴我的,就是一張紙,我不常用它,因為我想的東西大部份都能記得,除非是一定不可以忘記的事情,我才會用筆記下來。 週末苦思的時間就比較長一點,禮拜六、日加起來大概總有三、四小時,很多決定,尤其是策略、人事的決定,都是苦思的結果。
|
 |
文章來源出處: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|
|